法治副校长个人档案:周泽伟,男,1996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2020年参加公安工作,现为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公安分局河庄派出所社区民警,担任文海实验中学等多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,曾多次荣获钱塘区优秀公务员、优秀党员等荣誉。
法治小记者个人档案:陈奕玮,男,杭州市钱塘区文海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。在法治副校长周警官指导下多次参加了学校普法宣传活动。在假期前的集会中,协助周警官开展假期安全教育,尤其强调了防诈骗知识,提醒同学们放假期间提高警惕,切实增强了师生的防诈骗意识和能力。本人热爱运动,擅长打篮球和羽毛球,喜欢游泳。
他是辖区校园平安的守护者,从“普法爸爸”到“知心哥哥”再到“交心兄弟”,周泽伟为辖区从各学段的学生们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防线,用分龄分层的贴心守护,让法治的阳光洒满孩子们的心田。
作为法治副校长,周泽伟以企业微信平台“文小警”特色校园安全品牌为依托,积极开展法治培训、矛盾调解、反诈课堂、心理健康、校园安全等各项工作,不断筑牢平安校园建设根基。
周泽伟责任辖区包含幼儿园至高中学段,学生年龄跨度大、需求差异大、教育挑战大是他所面临的问题。为此,他联合学校、家长开展三方调研会,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,打造分龄分层的沉浸式普法课程。
面对幼儿园的孩子,“普法爸爸”周泽伟会耐心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,将法治元素融入趣味活动,让孩子们在趣味游戏中学习法治知识;面对初中学生,“知心哥哥”周泽伟善于沟通引导,他总能用轻松的话语并结合热点案例以案释法,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;对高中学生,“交心兄弟”周泽伟会鼓励同学敞开心扉,在课堂上一同畅聊学业压力、兴趣爱好、问题疑惑,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法治的意义,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法治观。今年以来,他已组织10场校园安全教育活动,覆盖辖区6所中小学超6000名学生,他还添加了5000余名学生家长微信,大力推广“文小警”品牌,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校园法治守护者。
课堂之外,周泽伟更注重法治教育的延伸与实践,他定期组织法治主题班会,与班主任、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,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排查。
此前,文海实验中学王同学误将食品干燥剂给夏同学吃下,引发双方家长争执。周泽伟先以“大哥哥”的身份单独找到两位同学谈话:对愧疚的王同学,他没有严厉批评,而是说“犯错不可怕,重要的是要认识错误并改正。”面对受伤的夏同学,他轻声安抚“身体不舒服就好好休息,有任何需要可以随时和我说”。在他的鼓励下,王同学制作了道歉卡片,并准备了鲜花在夏同学康复返校时一同送上,夏同学也释怀接受。事后,周泽伟趁热打铁,邀请两家人参与法治主题班会,通过班会不断增进感情,如今两个孩子已成为互相帮助的好友。
在校园环境整治中,周泽伟也会结合不同学段特点仔细排查隐患线索:对幼儿园,他会着重检查游乐设施是否有尖锐边角,像爸爸保护孩子一样排查细节;对初高中,则鼓励学生像“兄弟”间聊天一样说出校园里的矛盾。经过努力,他负责的学校校园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5%。
在今年年初的“护航青春安全课”上,周泽伟遇到了性格活泼的初中生陈奕玮。这个想用法律知识帮助同学的孩子,在“大哥哥”周泽伟的支持下成立了“法治小记者团”。周泽伟不仅帮他们梳理法律知识点,还像朋友一样和小记者们讨论活动创意。如今,越来越多同学加入,成为校园法治建设的“小力量”。
展望未来,周泽伟表示他会继续以“文小警”为纽带,用“普法爸爸”“知心哥哥”“交心兄弟”等不同身份串联起家校社的法治力量,做好全学段校园的“法治护航员”。同时,持续拓宽“法治小记者团”,让这支队伍成为校园法治建设的“青春触角”,助力每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都能在法治阳光下安心成长。
法治声音里的追光者
法治小记者 陈奕玮
我是钱塘区文海实验中学初二(5)班的陈奕玮,也是校园“法治小记者”团队的一员。每当我穿上志愿者服装,在校园中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时,总会想起那个改变我校园生活的午后——在泽伟哥哥的反诈课堂上,我第一次触摸到了法治的温度,也找到了自己想要追逐的那束光。
起初同学们听到午间休息时法治副校长会给大家上一堂课,我们都在想肯定又是什么“老古板”,觉得有些无聊,直到泽伟哥哥抱着一摞色彩鲜艳的宣传册走进教室,笑容里带着几分亲切,举手投足间却又透着警察特有的威严。“同学们,今天咱们不聊枯燥的法律条文,来玩个‘诈骗剧本杀’!”他的话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。
泽伟哥哥用情景模拟的方式,把网购诈骗、游戏账号交易陷阱、冒充老师收费等案例搬上讲台。当他模仿骗子用变声器伪装成家长声音时,那惟妙惟肖的语气让不少同学惊出一身冷汗。他还掏出手机,展示真实的诈骗聊天记录,那些看似寻常的话术里藏着的层层套路,让我意识到危险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。结束时,我攥着记满笔记的本子,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——我也想成为法治知识的传播者。
得知泽伟哥哥正在招募“法治小记者团”,我第一时间跟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:“您在课堂上说过,一个人的警惕能护住一群人的钱包,我想试试!”就这样,我穿上了小记者服装,正式加入了这个充满使命感的团队。
作为小记者,我特别关注同学们热议的“手机管理”问题。起初有不少抱怨声:“学校管得太严了”“这是我的自由”。但在采访泽伟哥哥时,他给我们看了一组数据:去年全市有37起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,受害者都是沉迷手机的学生。这让我们小记者团萌生了制作《文明用网倡议》的想法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平时最调皮的“手机达人”小陈,在了解案例后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了名。
然而,我们的“法治守护行动”远不止于此,在泽伟哥哥的指导下,我们“法治小记者团”开启了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新任务,和泽伟哥哥一起编写《校门口交通安全指南》,用漫画形式画出“有序停放车辆”“走斑马线不抢行”“乘车系好安全带”等要点。清晨和傍晚,我们戴着红袖章,站在校门口当起“小小交通协管员”,提醒同学和家长遵守交规。
记得有位低年级的同学,他总喜欢在校门口奔跑,好几次还差点撞上电动车。我拉住他,像泽伟哥哥那样耐心地给他讲交通事故危险,还送给他一枚印有交通安全标语的卡通徽章。慢慢地,我发现他改掉了坏习惯,还加入到宣传的行列里来,会主动提醒身边的小伙伴注意安全。
现在的校园里,变化正在悄然发生:走廊上追逐打闹的身影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“我们好好谈谈”的对话声;班级群里一旦出现不实信息,马上会有同学提醒“要核实信息来源”。这些细节让我懂得,法治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,而是守护我们成长的温暖阳光。
泽伟哥哥常说,校园法治就像一场持久战,需要每个人都成为防线。现在的我,不仅是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,更是行走在校园里的“法治小卫士”。那些记录案例的笔记本、反复修改的演讲稿、被同学们翻旧的宣传手册,都是我成长的见证。我知道,法治的种子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,未来,我希望能推动更多互动式“法治班会”,让同学们通过情景剧、辩论赛等形式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;还计划组建“法治漫画社”,用生动有趣的画面讲述校园法治故事。因为我深深相信,构建平安校园的密码,就藏在每个同学对法治的认同与实践中。(记者 王春 通讯员 董超君 王基诺)